注册时间2012-6-20
在线时间 小时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|
本帖最后由 海上生明月 于 2025-8-12 13:25 编辑
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宁静乡村,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却人情浓厚的年代。我的妻子李秀兰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在老家艰难生活,默默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。那是一个一个深秋季节,几天前,孩子的姥姥前来小住,家中难得有了一丝温馨与热闹。然而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,瞬间打破了这份平静。
一个寻常的中午,一家人刚吃完午饭不久,年仅两岁的小儿子突然脸色发青,口吐白沫,紧接着双眼翻白,陷入深度昏迷,呼吸微弱,命悬一线。突如其来的重病如晴天霹雳,让全家陷入极度恐慌。七岁的大儿子惊恐地站在一旁,无助地望着弟弟。危急关头,李秀兰强压内心的惊慌,果断将大儿子托付给姥姥照看,随即一把抱起奄奄一息的小儿子,冲出家门,朝着五六里外的公社卫生院飞奔而去。
时值金秋,烈日当空,她一路狂奔,脚下的土路尘土飞扬。恨不得一步能踏进医院大门。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衫,顺着发梢滴落,抱在怀里的孩子成了她心中唯一的牵挂。她不顾疲惫,不顾喘息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一定要救活孩子!气喘吁吁地踏进卫生院的大门,本能的声嘶力竭的大喊,“大夫救救我的孩子!救救我的孩子!”
然而,事不凑巧,卫生院的内科刘大夫正在附近执行征兵体检任务。李秀兰没有片刻犹豫,抱着孩子直奔体检现场。刘大夫见状,立即放下手头工作,迅速赶回卫生院,对孩子展开紧急检查。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,他根据孩子的临床症状,迅速做出初步判断,马上为孩子挂上急救吊瓶,随后才详细询问病史。他急切地问:“孩子最近是吃奶,还是吃馍馍?”
“吃馍馍。”李秀兰声音颤抖地回答。
“是买的馍,还是自家做的?”
“自家蒸的馍。”
“麦子是自家种的,还是从市场上买的?”
“是从集市上买的。”
刘大夫果断的说“有机磷中毒!”,“赶紧通知家里,绝对不能再吃剩下的馍馍!”刘大夫又说,:“一个小时以后,如果孩子能醒过来就没有事了。否则,否则.......!”
就在这紧急关头,孩子的两位伯父也闻讯赶来医院,,知道孩子是食物中毒,并且已已经打吊瓶,为了避免危险进一步蔓延,为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安全,他们立刻赶回家中,帮助姥姥将剩下的毒馍馍全部深埋地下。一切处理妥当之后才得知,就在刚刚大儿子对姥姥说肚子有点饿了,姥姥心疼大外孙,拿起白馍馍说:“弟弟不在家,你把弟弟吃剩下的白馍馍吃了吧。”可懂事的大儿子却摇头拒绝:“我不吃,留给弟弟回来吃。”说着,拿起玉米面饼子吃了起来。正是这份纯真而执着的坚持,和对弟弟的那份爱心,让他躲过了一劫,也避免了全家可能遭遇的灭顶之灾——否则,若全家都食用了有毒的馍馍,后果将不堪设想!
这个时候医院里的吊针快打完的时候,孩子突然睁开眼睛弱弱的叫了一声“妈!”那一声妈妈如同一股暖流滋流进妈妈的心田。却乐极生悲,妈妈激动地哭出了声!终于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。在在场的医护人员人员及其病人家属,无不为之动容!
等我从几百公里外的省城闻讯赶回家时,孩子已安然出院,正躺在床上,脸上重现天真的笑容。他一见到我,便挣扎着坐起来,扬起小脸,用稚嫩的声音说:“爸爸,我出院啦,我的病治好啦!”那一刻,我的心如潮水翻涌,百感交集,眼眶瞬间湿润。
我凝视着妻子李秀兰——那个瘦弱却坚韧的身影,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激与敬意。她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,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,临危不乱,果敢决断。她,没有一丝退缩,没有一句怨言,用柔弱的肩膀竭尽其力地守护着两个孩子,守护着这个家。她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女性最动人的光辉:勤劳、坚韧、无私、奉献。
凝固在来时长河中的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,至今回想起来,仍令人心有余悸,却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平安与温情。
|
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